“开放式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
——访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刁雅俊
本报记者 柳艳芳 通讯员 车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小外”)迎来了50岁诞辰。
从1964年建校之初,“小外”就在突出外语特色的同时,注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进入新世纪,“小外”已建构起门类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五十载春秋,厚积薄发,开物成务。“小外”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不断升级,转变观念,理清思路,课程研究方法衔接大学,逐渐形成多语种、多选择、开放式、兼容并包的教育特色——开放式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代代“小外”人薪火相传,无数学子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外”的“开放式教育”,记者日前专访了该校校长刁雅俊,以期了解她和“小外”的办学思想及办学之路。
记者:“小外”在建校之初,就被赋予为国家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的重任。因此,多年来,“小外”一直在践行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最基本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国际理解教育本身也具有开放的特征。那么,为什么您在新世纪还要提出“开放式教育”?
刁雅俊:多年来,我校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走过了从“添加式”到“校园文化建设+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两个阶段。最初,我们采取的是“添加式”,即在传统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添加“外交礼仪”、英日德法西等第二外语、日本茶道等校本课程。我们认为,强化外语教学,加上必要的国际社交礼仪知识,就能够培养国际化人才。
后来,我们认识到,这种“添加式”的培养方式,更多的是影响学生的知识层面,对于学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还远远不够。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观念和思维,我们还必须从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上下功夫,使学生置身于校园,就像置身于国际社会,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国际型人才。同时,我们还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扩大学生们对多元文化的体验。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逐渐认识到,当今世界,国际交往、竞争、合作日益频繁,开放的中国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和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国际型、创新型人才,而外语学校就肩负着培养外语突出、多元融合的国际型人才的使命。这个使命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应该是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胸怀的“现代人”“国际人”。于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确立了“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开放、多元、自强、志远”的校训,凝练出“开放式教育”的办学特色,并把它作为特色建设的顶层设计,锐意创新,提升内涵。
记者:您理解的“开放式教育”是怎样的?它具有怎样的内涵?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刁雅俊:“开放式教育”是以全方位开放式教育理念为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开放的空间、环境、课程、活动、资源运用等一系列开放式管理手段,结合外语学校的自身优势,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民族情怀又有世界胸怀的复合型、国际型预备人才,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色教育。
我校实施“开放式”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学校文化建设是开放的。在校园创设多元的文化育人环境,既有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有西方和其他各国的文化,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就像置身于多国环境之中,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熏陶。
学校课程设置是开放的。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设多语种外语课程,实施小班授课,选用部分国外原版教材,采用交流式教学方法,同时引进国际课程,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
对外交流是开放的。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通过建立姊妹校、项目交流等形式,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向世界,实地考察和感受多国文化;同时邀请国外的师生来到学校,加强多元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放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多语种国旗下演讲、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外语角、外语口语大赛、校园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学校各类社团等活动,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为培养国际型人才作准备。
教育教学是开放的。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特色化,鼓励教师教学百花齐放,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招生是开放的。在招收本市学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学校国际部规模,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校就读,开办国际班。
学生升学是开放的。根据学生需求,开拓多种升学途径。保送部分高三毕业生到国内各重点高校,部分学生直接考入国外知名大学,部分学生参加国内高考升入大学,实现了学生升学的宽途径。
记者:据了解,为了实施“开放式教育”,学校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亮点。
刁雅俊:我们努力构建具有“小外”特色的“三大板块”“两种类型”课程体系:三大板块为国家课程、国际课程、校本课程;两种类型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这三大板块与两种类型的课程形成交叉网状,同时课程结构又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选择性、现代性和探究性,为学生成为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我们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又重视中西方对比文化课程的开设;既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外语特长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艺术素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外”的中美AP国际课程班将中外课程进行了完美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美国大学广泛认可的具有大学水平的AP课程的同时,接受宽泛、均衡、多样的中国基础教育;让学生在具备成为“国际人”要素的同时,更拥有中国魂。
记者:“小外”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形式多样,校园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具体做法。
刁雅俊:我们开放各种教育信息和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国际交流、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我们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成立中学生模拟联合国社团、创办外交家讲坛、开通外语广播、举办外语才艺表演等。
学校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重视学生多素质培养、多能力形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所长。对于学生社团,我们是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的。比如,虽然我们没有专职教师,但只要学生对相声感兴趣,我们同样支持他们成立相声社。该社团成员经常向马小川相声社的老师们取经,并邀请他们参与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已成为我校的品牌活动,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极好体验。我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模联”大会,每年承办一届天津市中学生“模联”大会,推动了我市中学生此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沟通、表达、组织、演讲、领导等多方面的才能。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4泛渤海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学生们代表联合国的各会员国,以委员会为单位,探讨苏丹达尔富尔人道危机、绿色经济合作、中国医药体制改革、202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等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会了批判性思考,提升了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感。
记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开放式教育”的关键一环。请您谈一谈学校是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
刁雅俊:学校发展之本在教师。因此,我们不断组织教师学习,增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发展教师专业,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我们加强师资培训,制订校内培训计划,请专家作讲座,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国内高校或国外大学培训深造,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增强国际能力。
此外,我们还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提高其教学能力,举办骨干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课,开办“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使教师入职三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成熟教师,十年成为骨干教师。学校还建立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完善评价办法,研究制定了学校《教职工考核评价方案》。
在师德建设方面,我们用开放的理念和思维,创新德育工作新思路。开展班主任心育沙龙、拓展训练、行动能力等活动,搭建多种实践平台,助推班主任专业成长。
记者:实施“开放式教育”,特别是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刁雅俊:通过对“开放式教育”的实施,我们发扬外语特色优势,与国际教育接轨,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实现由传统的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师具备三种知识和四种能力,三种知识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新知识;四种能力为:精湛的教育教学能力、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和大胆的创新能力,形成独特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第二,学生通过外语学习,熟练掌握双外语,实现由语言学习向文化学习的升华和向语言能力的转化;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活动和广泛的对外交流,实现修养的提升、视野的拓展,促进个性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成为国际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不久前,在第12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高三(9)班学生杨鹤冉表现优异,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9月13、14日,在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赛总决赛中,我校学生叶子伊个人积分居全国第6名,获十佳辩手称号;王涵个人积分居全国第21名,获优秀辩手称号。
第三,最令人欣喜的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特色化向品牌化的发展,逐步向办成知名的国际化外国语学校这一目标迈进。
本版照片由学校提供
新世纪“小外”发展大事记
2001年,在国家“科教兴国”方针的指引下,天津市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布局调整,学校被列入首批示范校建设行列。至2009年,示范校建设全面竣工,学校环境、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学校开始由硬件建设向追求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完善了特色外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开始了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
2002年以来,学校增设德语、法语、西语,形成了英、日、德、法、西多语种课程设置,并开设了英、日、德、法、西第二外语,小班授课,双外语能力培养,全外语环境熏陶。创建理科班,创建心理教育中心,开设心理、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孙子兵法等数十门校本课程,学生自主选班,增长了学生技能,拓宽了学生发展的途径,培养出大批外语突出、全面发展的国际人才。
近10年间,学校被免试保送到国内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有980人;有数百人直接被国外大学本科录取;通过高考进入国内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也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保送、出国、高考“三足鼎立”的多渠道升学宽途径。
2011年9月和2013年10月,学校先后高标准通过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评估验收和天津市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评估验收,向全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1年12月,学校的“开放式教育”被列入天津市首批24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之一,标志着学校实现了由规范化、特色化向品牌化发展的跨越。
对外交流,和谐共生。目前,学校已在10个国家建立27所友好校,建立9个大学绿色通道项目,建立了南非开普敦威斯福中学孔子课堂,为师生搭建了更多体验异国文化的平台。
学校坚持“以特色发展带动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的思路,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打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扩大了培训中心的规模,成立了国际课程中心。2012年,首届美国高中AP课程班开学,学校成为本市第一所引进美国AP课程的中学。2013年,开设韩国留学生班,实现了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创新。
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外语教育示范校。
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艺术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天津市卫生红旗先进单位;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2013年,被评为天津市义务教育完成率先进学校。
2014年,学校被评为天津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本版照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