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闭锁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它突出表现为学生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而且极易产生悲观情绪,使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恰当、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不能正确地理解、对待闭锁心理,那么极易使学生对老师的正确要求产生抵制情绪,结果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中学生闭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关闭性,表现在课堂上是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初一学生明显不如小学生爱回答问题,到初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进入初三、高一,学生的闭锁心理进一步发展,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家长询问学校情况,他们往往显得不耐烦或只作简单的回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极少到办公室提出问题或主动与老师谈话,特别不愿告诉老师班上同学的事情。
中学生闭锁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由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所造成。中学生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由于担心被人“小看”,往往羞于在成人面前暴露内心世界而产生闭锁心理。②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使然。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所以他们热衷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而与成年人的关系则由依赖型转变为密切接触型和保持距离型,表现出关闭性和相对的开放性并存的特点。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变化,由儿童期的心里怎样想,行动上就怎样表现,发展为对问题的看法一般不流露。他们心里虽有许多奇异的想法,但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轻易表露出来。
教师要想开启中学生的闭锁心理,要以“情感”为钥匙,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根据中学生心理活动的发展特点,他们虽具有闭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乐意与同龄人接触,经常在一起聊天、交谈,而且能把心里话向朋友倾诉,不保留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在具有关闭性的同时又有相对的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生心理的这种相对开放性,与他们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具体地讲:
1.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缩短师生的距离。有人说:陌生是最远的距离。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同时,还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师生得以相互了解和感情沟通,而且也能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师生在宽松、友善的气氛中共同学习、交流,学生就自然不会有敬畏感。
2.尊重学生的人格。由于中学生已具有“成人感”的缘故,他们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渴望人们像尊重成人那样尊重他们,对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孩子看十分反感。因此教师应视他们为知己,与他们平等相处,这样他们就乐于与老师谈心里话。
3.教师要体谅中学生的实际困难,多与他们沟通思想。现在,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整日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甚至整日陷入题海难以自拔,这是加速形成他们闭锁心理的客观因素。为此,教师应端正教育思想,减轻课业负担,多与他们沟通思想,不要只在作业出现问题时,才与他们交流。
4.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想方设法帮助其克服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困难,诚若是,他们就愿意将心里话向老师倾吐。
5.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学生在校的大部分生活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教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总之,教师多一些耐心,找对方法,是能够开启学生闭锁心扉的。